第一章:数据类型和操作数据表
MySQL语句的规范
(1):关键字与函数名称全部大写
(2):数据库名称,表名称,字段名称全部小写
(3):SQL语句必须以分号结尾
1:命令行模式启动mysql服务
net start mysql
2:命令行模式关闭mysql服务
net stop mysql
3:mysql退出
mysql>exit;
mysql>quit;
mysql>\q;
4:显示当前服务器版本
select version();


7:创建数据库
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;


9:查看警告信息
SHOW WARNINGS;


15:登录mysql客户端数据库
mysql -u账户 -p密码 -P端口号 -hip地址

16:打开数据库
(连贯操作
第一SHOW DATABASES;
第二USE 数据库名
第三SHOW TABLES;
)
USE test;


21:向数据表中写入记录,插入记录
INSERT [INTO]  表的名字[(col_name,...)]  值(val,...)

INSERT t1 VALUES('TOM',22,8000.25);


23:空值和非空值
NULL:字段值可以为空
NOT NULL:字段值禁止为空

查看表的结构DESC 表名;

扩展,修改表的名字

1:下面详细的说一下以后经常使用的命令和操作,方便大家学习和自我脑补

(首先打开mysql自带的命令行输入密码即可登录,必须保证mysql的服务启动起来,不然输入密码按enter键会闪退,如何起服务请自行脑补)

2:(登录以后首先查看自己的mysql的数据库,mysql自带四个数据库,其他是自己创建的)

3:(做项目首先就是先创建一个数据库,如下图所示,CREATE DATABASE 数据库名,我强烈建议mysql语句大写,以示区别,纯属个人建议与习惯,最后的分号一定要加上,切记)

4:(创建好数据库可以查询一下使用SHOW DATABSES;命令,切记DATABASES后面又一个s,后面加分号;结束按enter键查询即可)

5:(删除创建好的数据库,命令是DROP DATABASE 数据库名;切记加分号;)

6:(再次查询自己的数据库显示已经删除了)

7:(在此我使用以前创建的数据库demo,查看数据库以后就可以使用USE 数据库名;切换到某一个数据库,然后操作这个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表)

8:(显示这个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表,SHOW TABLES;显示这个数据库里面的数据表,这是以前创建的数据表)

9:(显示后发现没有自己想要的,就自行创建一个数据表,命令CREATE TABLE 数据表名(字段名  字段的数据类型,。。。。);    需要注意的就是最后);后面的分号,一定要加上去,格式如下图所示,创建一个最简单的数据表。 )

10:(创建好数据表查看创建好的数据表,命令上面已经说过,不作多叙述)

11:(当创建的数据表不符合自己的需求时删除即可,命令如下,DROP TABLE 数据表名; 即可删除创建好的数据表)

12:(创建命令上面说过,不作多叙述,这里加入了mysql的约束,在id加上了主键PRIMARY KEY和自动增加AUTO_INCREMENT这两个约束,需要注意的就是主键和自动增加的单词别拼写错误了,不然命令就会报错)

13:(再次查看自己创建好的数据表)

14:(查看自己创建好的数据表的结构,下面显示了字段名称,字段的类型,字段是否为空,是否为主键,和是否自动增加等等)

15:(创建数据表的目的就是使用它,下面就是插入一条语句,命令INSERT INTO 数据表名  VALUES(字段的值);  字段的值需要注意的是:当添加的字段的数据类型是int类型,直接写值,如果添加的字段的类型是varchar类型和日期类型,使用单引号把值包起来,格式如下图所示即可。)

16:(插入完成后就可以查看自己的数据表里面是否插入成功,命令SELECT * FROM 数据表名;)

17:(插入的方式除了上面那种还可以使用下面这种,由于id是自动增加的,所以id那个字段可以省略,其他字段的添加内容即可,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表名(字段名) 和values(字段值),必须一 一对应,格式如下所示。)

18:(然后再次查看数据表里面的内容即可)

19:(更新操作,命令UPDATE 数据表明 SET 更新的内容 WHERE 更新的条件)

20:(更新操作完毕后查看是否更新完成)

21:(删除命令,如下所示,DELETE FROM 数据表名  WHERE 删除的条件,或者直接DELETE FROM 数据表名,即把这个数据表全部删除,这里不做演示,请自行脑补)

22:(然后查看自己的数据表即可,已经完成删除了)

 23:(查询的方式上图已经说了,如SELECT * FROM 数据表名;请自行脑补,下面说一下其他的查询方式,只查询部分内容,SELECT 查询的字段  FROM 数据表名;如下图)

24:(带有条件的查询语句,如下图,SELECT * FROM 数据表名  WHERE 查询条件)

 25:(查询的时候也可以起别名,下面给字段起别名,命令SELECT 字段名  AS  别名,...   FROM 数据表名)

26:(查询的时候也可以起别名,下面给字段起别名,命令SELECT 字段名   别名,...   FROM 数据表名,需要注意的是也可以将AS省去也可)

27:(也可以将数据表名起别名,格式如下,请自行脑补)

28:(distinct,去除表里面重复语句查询;记录语句 select distinct * from 表名;)由于我的数据表里面的id设置为主键了,无法添加重复的值,在此不做演示。请自行脑补。。。。。。

29:(第一,运算符 < > >= <=  WHERE的条件查询需要多做练习,如下图所示,请自行脑补WHERE 后面是条件)

30:(in:在范围内 代表在范围内的,如下图所示)

31:(in后面也可以加多个查询值)

32:(第三,and:在where里面如果有多个条件,表示多个条件同时满足)

33:(第三,and:在where里面如果有多个条件,表示多个条件同时满足,可以是范围也可以是具体的)

34:(第四,得到区间范围的值,注意使用AND 和BETWEEN ... AND的区别,容易出错)

35:(第五,like:模糊查询 ; _下划线代表一个字母,%代表多个字母)

36:(查询当前的时间)

37:(注意:order by写在select语句的最后  ;降序 order by 要排序字段 desc)

38:(第一,升序 order by 要排序字段 asc(asc可以省略,默认的情况下就是升序))

 39:(排序ORDER BY需要写在最后面,前面可以加条件控制筛选后进行排序升序或者降序)

 40:聚集函数的使用

(count()函数,根据查询的结果,统计记录数,写法 select count(*) from ...where....)

41:(还可以为count(*)起别名,如下图所示)

42:(还可以使用WHERE进行筛选条件统计查询)

 43:(sum()函数,求和的函数,写法 select sum(要进行求和字段) from ...where....)

44:(下图也是求平均数和45的AVG函数做对比)

45:(avg()函数,计算的平均数的函数,写法 select avg(要计算平均数的字段名称) from ...)

46:(max()函数:计算最大值,写法 select max(字段) from...)

47:(min()函数:计算最小值,写法 select min(字段) from...)

 48:(分组使用 group by 根据分组的字段     WHERE子句里面不能写具体函数,写了就报错,我在这里已经重新创建新的数据表,请自行脑补)

49:(在分组的基础之上再进行条件的判断 having,后面可以写聚集函数,因为使用WHERE后面无法使用具体的聚集函数,所以使用HAVING后面加聚集函数进行使用)

(上下两张图做对比,先分类name然后把一样类求总和)

 50:分页查询,LIMIT 0,5;执行分页查询,第一个数字代表从那个开始,第二个数字代表一页有几个。

(后面介绍一下:内连接查询,外连接查询,左连接查询,右连接查询,多条件连接查询)

52:内连接查询:(是一种常见的连接查询,内链接查询可以查看两个多两个以上的表)需要注意的是‘’去掉也可以执行的。也可以查询详细字段,将详细字段替换掉*即可。不过这样写有缺陷,不知道查询的是那个表里面的。

53:外连接:外连接包含左连接和右连接,如下(可以查询一个表的所有信息)

54:左连接查询:(可以查询出表名1 的所有记录,而表名2中只能查出匹配的记录)

左连接别名查询,以后开发可能会经常这样使用,起别名,可以省去AS。

55:右连接查询:(可以查询出表名2 的所有记录,而表名1中只能查出匹配的记录);右连接别名查询省去没写,请自行脑补。

56:多条件查询,其实就是后面使用AND连接一下,进行多条件查询即可。

 57:子查询  

(带NOT IN关键字的子查询)

(唯一索引,起别名,在index后面加上自己取的别名即可。)

(上面是在创建数据表的时候创建索引,下面介绍一下在已存在的表上创建索引)

73:在已经创建好的数据表上面创建索引如下图所示

(在已经创建好的数据表上面创建多列索引如下图所示)

74:使用ALTER TABLE来创建索引

(使用ALTER TABLE来创建唯一索引)

(使用ALTER TABLE来创建多列索引)

75:删除索引

(然后使用创建的视图进行查询即可查询出数据表里面的内容)

(上面创建的视图然后进行查询好像意义不大,下面创建视图v2,然后对数据表里面的部分内容进行查询,增加安全性)

(然后使用创建的视图进行查询即可查询出数据表里面的内容)

(也可以利用视图修改名字,如下图)

(然后使用创建的视图进行查询即可查询出数据表里面的内容)

 79:多表视图的创建

(然后使用创建的视图进行查询即可查询出数据表里面的内容)

80:查看视图的基本信息

81:查看视图的基本信息,对比显示出视图是一个虚表

82:查看视图的详细信息

 83:CREATE修改视图,如果视图不存在则创建,如果存在则修改

(然后使用修改后的视图进行查询即可查询出数据表里面的内容)

84:ALTER修改视图。

(然后使用修改后的视图进行查询即可查询出数据表里面的内容)

85:更新视图
更新视图是指通过视图来插入(INSERT),更新(UPDATE),删除(DELETE)表中的数据,因为视图是一个虚拟的表,其中没有数据。通过视图更新时,都是转换基本表更新。更新视图时,只能更新权限范围内的数据,超出了范围,就不能更新
插入(INSERT),

更新(UPDATE),

删除(DELETE)

87:触发器(TRIGGER)的引入
触发器是由事件来触发某个操作,这些事件包括INSERT语句,UPDATE语句,DELETE语句。当数据库系统执行这些事件时,就会激活触发器执行相应的操作

88:创建与使用触发器
创建只有一个执行语句的触发器
(过度变量new或者old,就是刚刚插入的那条数据,具体的一条数据。)

(然后执行插入语句,可以在图形化工具中快速看到插入数据后,另一个表发生了变化)

(创建多个执行语句的触发器)

(然后执行删除语句,可以在图形化工具中快速看到插入数据后,另两个表发生了变化)


89:查看触发器

90:删除触发器


评论关闭
IT序号网

微信公众号号:IT虾米 (左侧二维码扫一扫)欢迎添加!